月饼售期只有一周,没卖出去的月饼由谁买单?你怎么看呢?
中秋佳节,月饼作为应景美食,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的美好期许。可您是否留意过,这美味背后还有个有趣又现实的问题 —— 月饼售期往往只有一周左右,要是卖不出去,这 “锅” 该由谁来背呢?今天咱就来唠唠这事儿。
每到中秋前夕,各大商超、糕点店纷纷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月饼。从传统的五仁、豆沙,到新奇的流心奶黄、榴莲口味,种类繁多,让人目不暇接。可热闹归热闹,月饼销售的 “黄金期” 却相当短暂。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发布的《2024 中国月饼行业市场趋势报告》显示,预计今年月饼整体产量近 30 万吨,销售额约 200 亿元,中秋市场呈现出销售期短、市场集中、短期量大的常态化特征。
据了解,多数商家为了保证月饼新鲜度,一般会在中秋前一周左右集中上架。这意味着,一旦过了中秋,那些还躺在货架上的月饼可就尴尬了。它们既面临着保质期缩短的压力,又因节日氛围消退而失去了市场吸引力。
那么,这些没卖出去的月饼究竟该咋处理呢?通常情况下,商家会先尝试特价出清。比如,武汉中商徐东平价广场,在中秋假期尾声,此前 198 元、298 元的月饼礼盒,全部以 1 折或 2 折的折扣出清,折算下来清仓价在 35 元至 80 元之间。大润发江汉店,节前 39.8 元一斤的散装月饼,也降至 19.9 元一斤。一些精打细算的消费者,此时就会趁机囤货,像有位婆婆就一口气装了十几只月饼称重打价,她直言:“节前月饼贵,买几只过节就行,现在打折,买来当早餐挺划算。”
展开剩余57%要是特价出清效果不佳,商家就得另想办法了。对于自营月饼,有的超市会将礼盒拆开,把月饼变成散称月饼,当作日常糕点常态化销售;还有的会把月饼礼盒作为营销活动的赠品,消费满一定金额就送一盒月饼,以此吸引顾客。
而对于非自营月饼,商家大多会返给生产厂家。厂家收到退货后,处理方式也不少。有的会把月饼作为福利发给员工,让大家也能分享这份 “甜蜜”;有的则会把月饼原材料碾碎,重新制作成新的烘焙产品上架。不过,并非所有原材料都适合再利用,像莲蓉、豆沙等通用原材料利用率相对高些,其他口味的就不太方便了,整体利用率不算高。还有些规范化的厂家,会将月饼卖给养殖户,用于喂猪、喂牛、喂鸡、喂鸭。当然,将月饼作废制成有机肥,也是一种处理方式,但相对较少见。
这时候问题就来了,特价出清,商家利润受损;返厂处理,厂家也得投入人力、物力进行二次加工或报废处理,这损失到底该算谁头上呢?其实,在这场月饼销售的 “游戏” 里,商家和厂家都面临着风险。商家要承担进货过多、销售不畅的库存积压风险;厂家则要考虑产能过剩、退货处理等成本。
从市场角度看,如今消费者越来越理性,对月饼的品质、口味、价格等方面要求更高。一方面,传统月饼高油高糖,不太符合当下健康饮食潮流,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;另一方面,近年来,受消费大环境、社会就业率以及政府三公消费等政策影响,企业单位团购需求减少,这也对月饼销售造成了冲击。再加上今年中秋销售周期短,市场竞争更加集中、激烈,月饼产销 “退热”,库存积压问题愈发凸显。
面对这种情况,无论是商家还是厂家,都得积极求变。商家要做好市场调研,精准把控进货量,避免盲目囤货;厂家则要在产品研发上多下功夫,研发健康、美味、新颖的月饼,提升产品竞争力,同时优化生产流程,降低成本,提高应对库存风险的能力。
消费者在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。选购月饼时,咱们要量力而行,按需购买,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度消费。这样既能减少家庭中月饼吃不完浪费的情况,也有助于缓解整个市场的库存压力。
月饼售期短,卖不掉的月饼处理问题,牵一发而动全身,涉及商家、厂家、消费者等多方利益。只有各方共同努力,才能让这承载着团圆寓意的月饼,在市场上实现良性循环。希望大家在品尝美味月饼的同时,也多关注一下背后的这些事儿。
最后,感谢各位朋友观看我的文章,如果觉得内容不错,麻烦动动您的发财小手,点赞关注一下,祝您生活愉快,财源广进!
发布于:黑龙江省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